您所在的位置:黄冈中学广州学校 > 全面教育 > 品德教育 > 生命教育 > 浅谈中学生生命教育
浅谈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有多年历史,在台湾地区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近几年国内部分地区也开始了这方面研究和实践。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生命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是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中的困难,提高生存能力;激发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和道德伦理三个层面来把握生命教育的主题,包括生命安全与成长、生命情感与态度、生命意义和价值。

 

既然生命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中学阶段怎样开展呢?

 

一、生命教育要与具体学科的教学相结合,挖掘其中的课程资源。

生命教育不单纯是健康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同具体学科的教学有机结合。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生命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我们历史教师要挖掘历史课程中相关素材,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在探求中,感悟生命的厚重。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因此责任感是生命教育的首要内容,一个人只有对生命拥有真正的认识和领悟后,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产生责任感。这份责任感让我们更清楚生命的价值,更懂得珍惜生命,为了维护自己对生命的信念而义无返顾。例如在学习战争史时,教师可以介绍16岁就提手灯彻夜照顾伤兵的南丁格尔、小小年纪就远赴沙场保卫人民的圣女贞德、中国抗日战争时的小兵张嘎等,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

生命教育不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需要师生共同去探索和感悟生命的厚重。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其中师生共同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启示”。讨论很是热烈,不仅充分理解了课本上新航路开辟的意义,而且还补充了许多,例如要积极进取敢于冒险等。但是进取等于冒险吗?现代汉语字典有明确的解释:进取指努力上进,力争有所作为;冒险则是指不顾危险的做某事。所以进取不等于冒险,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尊重和珍惜生命,这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不仅教师忽视了,而且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也都很少提及开辟新航路的危害性。事实是当人们高呼“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时,他们不知道航行途中水手们不得不喝既污浊又恶臭的水;为了不至于饿死,吃锯木屑和包绳索的皮带;航行出发共时265人,回来时却只有13人,连麦哲伦本人遇难了。联系现实,近几年发生了多起大学生探险遇难事件,这多么令人痛心啊!父母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生不如死,同时也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或许探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进取的精神,但要知道拥有生命是一个人进取的基本前提,如果失去生命又何言进取呢?

 

2、在思辨中,彰显生命的理性。

如何理性的看待生命和生命的价值,这是生命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历史教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如组织学生对有争议的生命命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我和学生在探讨《文艺复兴》时,就哥白尼与布鲁诺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一个课堂讨论的高潮。有些同学认为布鲁诺的生命价值更高。布鲁诺为了坚持真理不惜与罗马教会决裂,他长期流浪英国,后来又被骗回意大利,在宗教裁判所遭受了四年非人的折磨,最后在火刑柱上英勇就义。他那种为了真理而牺牲的精神震撼了许多在神学中沉睡的人们。他们还举出了谭嗣同和陈天华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另一些同学则认为哥白尼的生命价值更高。哥白尼在教会的压力下,被迫违心地检讨自己的“罪行”,但这是只他的斗争策略,保留有用之身探索更多的真理,在弥留之际出版了震惊世界的《天体运行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也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司马迁如果受宫刑后,意气用事一死了之,哪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啊?如果越王勾践不卧薪尝胆,又哪能多年后重拾旧河山呢?两派学生引经据典,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争得不亦乐乎。

 

同样在受迫害的情况下,哥白尼保全生命,发挥自己的才能去推动科学发展;布鲁诺用自己的生命来坚持真理唤醒大众,哪一种方法更具有价值?这其实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就有不同的结论。不管学生持哪一方观点,只要他真情的投入这一次活动,对生命进行了认真的理性的思考,他都赢了;不管他们今后以哥白尼或以布鲁诺为榜样,他们肯定都是好样的!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科学的、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在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生命价值。

 

3、在挫折中,强化生命的韧性。

挫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之路,挫折无法绕行,它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既然挫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正确面对,即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在挫折中强化生命的韧性。历史课堂教学在对国家兴衰成败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中进行挫折教育,具有独特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憾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选取历史长河中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第一种: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型,即受挫后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如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不顾凶波恶浪、路途艰险,经历5次东渡均告失败,已经双目失明的他仍然坚定不移,直到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才获得成功。第二种: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型,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到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的心,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挫折没有压跨他们,反而激发出他们生命的极至的光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古往今来任何成功的殿堂都是以挫折为基石的,挫折只是强者成功路上的一块垫脚石而已。在努力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他们锻炼出更顽强的意志,铸就了更坚利的精神之剑,有助于今后披荆斩棘,最终摘取成功的桂冠。实施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挫折中强化生命的韧性,真正体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