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黄冈中学广州学校 > 全面教育 > 能力培养 > 美学教育 > 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中有丰富的美育内容,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的美的系统。数百篇语文课文,包罗万象,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使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催人奋发向上的社会美,引人欣羡神往的艺术美,启人聪明才智的科学美,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是时代使命的重托,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叶老早就说过:教语文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即语文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在学生心田上播撒美的种子,浇灌出心灵美的花朵。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着哪些因素,怎样做才能渗透美育教育呢?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如下做法。

一、 挖掘教材,发现感受教材内蕴美

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并贯穿到授课之中,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与体验,塑造学生美的灵魂。

1、发现自然美

课文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象的名篇。如《登泰山记》、《石钟山记》、《蜀道难》、《荷塘月色》、《雨中等泰山》、黄山记》等等,作者以激情洋溢、文采飞扬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图景。有的人能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优美,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中排除狭隘的功利观念,激起纯洁无瑕的审美情感,净化心灵,使性格、气质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锻炼。但有的人却缺乏这种审美感受和体验,他们眼中的自然是只是一种外物的存在现象,没有美丑之别,这其实正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任务之一。古人曾以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山水训》)来形容山的四季之美,具有一定的审美眼光,现代语文教育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来对待。自然万物无论美丑,都蕴含有美的因素,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体验,就会发现其中的美;而当你在阅读自然美的文章时,你就会调动你的审美经验,再现还原课文的自然美,从中得到美的认识和享受。这些也正如宗璞在《西湖漫笔》中所写道的:平生最喜游山玩水……一到这些名山大川异地胜景,总会有一种奇怪的力量震荡着我,几乎忍不住要呼喊起来:这是我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同样的,我们在教授学习课文中自然美的文章时,要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在领悟山水之美的同时,于不知不觉间升腾起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圣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

当然要真正让学生感受体验自然之美,很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感受自然美的魅力,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荡涤心灵中的污垢,让大自然的清风拂开我们幽闭的心门,让我们胸怀坦荡,心灵清静,心律与自然一起跳舞。

2、认识社会美

生活中的美比比皆是,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反映社会美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俯拾即是。众多的人物形象美能引起学生的仰慕、敬重之情,进而去模仿、追求和学习,创造出新的社会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王维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优点,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这正是课文的美育教育目的之一。

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利用课本上的实例,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用具体的人和事(如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丛飞等,反面典型胡长青等),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学习中辨别美丑,受到理想美的教育。

3、感悟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杰出的文学家能把生活里似乎很平凡的语言变成一种蕴藏着深刻真理的、能震撼人心的灵魂的力量。语文课本里有古今中外名家有代表性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各种体裁的文章也涉及到音乐、雕塑、建筑、工艺、绘画、园林、典型人物等诸方面。如《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明湖居听说》中白妞的演唱,《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维纳斯雕像,《胡同文化》的北京四合院,《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古今中外的众多名著中的人物,不胜枚举,这一切所给人的美的享受、哲理的思考、道德的熏陶是任何现实美都难以比拟的。

二、 运用恰当手段,让学生感悟美

1、语言美

教材所选名家的文章的语言都可以说是金口玉言,如遍地锦绣,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把一篇美文拆解得支离破碎,而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原文,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美,内容美。作为教师,你的普通话应当标准流利,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或浑厚雄亮,或圆润婉转;应准确生动,表达清晰,讲解深入浅出,举一反三;风格应爽朗明快、朴实无华,或幽默风趣,诙谐生动;或清新秀雅,文采飞扬,吐珠泻玉……学生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巧时,也从中会享受到老师如滔如江海、润如温玉般的语言所带来的美感。这样的教学效果将肯定是完美的,教师应努力在这方面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2、方法美

课文中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需要凭借具体形象的音乐感知,画面赏玩,才能悟得其妙,品出其中的味来。教《一剪梅》时,可以让学生欣赏费玉清的《一剪梅》歌曲,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欣赏中进入对李清照原词赏析的意境中去,从而尽快领悟词的那种满怀忧伤、满怀哀怨又有点回味的深深的哀愁和回忆的美味境界。教《荷塘月色》时,为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的融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精彩的荷花、月色的多种画面之美,如《白莲》邮票,可帮助学生理解层层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的精彩描写,有助于我们体验作者的美学追求,探索作者的布局之妙、用词之巧,进一步可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到李渔的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拓展开去。学习《诗经氓》《孔雀东南飞》,理解比兴手法,可以联系通俗歌曲中的一些歌词,如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样想等为例来诠释。学习《雷雨》《茶馆》《边城》,可组织学生观看同名电影来深化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提高审美修养和水平。……

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美的因素

教师要教学生成为心灵美的人,自身应先做心灵美的人,成为学生心灵美的表率。有人曾这样提出:教师要像教育家陶行知要求的那样,具有我是中国人,爱我中华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勤奋好学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样的教师才能成为播撒心灵美种子的好园丁。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应给学生美的感受。着装打扮,应朴素自然,不卖弄做假,浓艳浮华,有一种自然纯真之美。讲台上要精神焕发,神采飞扬,带学生进入审美状态。高雅的风度,充满活力的举止,这种课堂教态美,直接影响学生的赏美心理和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才能体验渗透在课文中的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产生共鸣,以美的情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才能撞击学生渴望多学知识和本领的心灵火花。马克思说: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在语文课上,教师对学生能乐教善诱,尊重爱护,关怀备至,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高涨持久的学习热情,产生追求目标的积极力量,乐于把教师传播的美的种子播撒开来。

审美教育确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美的因素,力戒琐碎分析与肢解说教,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全面形成求真、求善、求美的氛围,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目标。